客服热线:151-0330-0858

探索“光伏+农业”成各地光伏发展新趋势


光伏农业是一种新形式的土地综合利用方式,是现代化农业与清洁能源紧密结合的产物,可以推动绿色农业生产,实现科技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。近几年来,光伏农业大棚、光伏养殖、渔光互补等不同形式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成为光伏行业投资、建设的热点。那么,各地的实践情况如何呢?



渔光互补光伏电站


“渔光互补”是一种新型光伏发电形式,是将渔业和光伏发电结合在一起,通过在水面上设立电池板,建立小型发电站,水面下养殖鱼虾,达到养殖和发电有序结合的模式,从而实现了“上可发电、下可养殖”的模式,实现一地两用。在“水上光伏,水下鱼虾”的空间阵列当中,光伏板为水中鱼虾提供了良好的遮挡作用,夏季水上遮阳、水下降温,冬季抵挡快速降温、防止霜冻,实现了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互补。


国家能源局曾提出“光伏发电要因地制宜,南方多水域地区推广水上光伏电站大有可为”。“领跑者”计划实施以来,渔光互补的水上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日渐增多,“光伏+渔业”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,助推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发展创收。据统计,近两年,我国已建和待建的光伏“领跑者”项目中,利用水面打造的基地装机规模超过10GW。


安徽:六安渔光互助增收


叶集区三元镇祖师庙村在安徽华电六安电厂的帮助下,实施该区首个渔光互补扶贫项目。将400余亩年久失修的大塘修缮蓄水,在水面上兴建200KW光伏发电站,目前该项目已建成竣工并网发电,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万元。


江苏:灌南“渔光互补”向盐碱地要高效益


百禄镇多年前是一片盐碱地,土壤盐碱成分含量偏高,多年来农作物种植效益不高。去年,该镇兴建“飞展百禄15MWp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扶贫项目”,一期开发建设占地1060亩的“渔光互补”光伏发电项目。今年初,又启动二期15兆瓦项目和高标准外输电路建设,目前其项目主体安装已完工,近期可实现并网发电,投产后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新增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,实现税收300万元;虾蟹养殖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至少500万元。这是百禄镇水产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,向盐碱地要高效益的新模式,这将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有力支撑。


安徽:郎溪盛世4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


郎溪盛世4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投产后,年均发电量达4096万千瓦时,满载利用小时数1024小时。一年下来,可节约标准煤高达1.5万吨,是缓解节能减排压力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程、民生工程。


农光互补光伏电站


河北:枣强县积极推进“农光互补”光伏电站建设


近年来,枣强县采取“政府+企业+农户”合作模式,积极推进“农光互补”光伏电站建设,上方光伏板发电、光伏板下兼顾农业生产。农民通过收取土地租金、到农业园区就业或土地返租耕种,可获得多重收益。


广东:遂溪西塘村 “农光互补”巧扶贫


2016年广东省科协进驻遂溪西塘村扶贫后,根据全村实际进行科学扶贫、产业扶贫,利用村边2亩多空地,作出精准的扶贫规划。从去年开始,分两期先后投资169万元,在地面上建成光伏发电项目,然后运用农光互补模式,投资12万元在光伏板下种植700多棵金花茶树,发展高效农业。再综合利用这两方面形成的生态环境,发展起生态养鸡,在这小块土地上形成立体的工业、种养业,农光互补,生态循环,浑然一体,让人眼前一亮。


这个扶贫项目不仅是遂溪县第一个建成的光伏扶贫项目,也是遂溪县目前最科学最先进的扶贫项目之一,产生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。光伏发电今年初已全部建成发电,预计一年发电收入有20多万元,全村贫困户每人可分红1700多元。预计今年底,全村贫困户37户127人可全部实现脱贫。


河南:“农光互补” 河南扶沟为现代农业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


近年来,扶沟县发挥资源优势,创新发展模式,引进建成了30MWp光伏农业生态大棚发电项目。该项目由光伏发电项目和棚下食用菌种植项目组成。其中,投资1.3亿元的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30.08MWp,于2017年5月并网发电,年平均发电量3148.72Kwh,每年实现税收300万以上。建成了230个食用菌专业种植大棚,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、助力扶贫的融合发展路子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促进了现代农业快速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。


随着光伏发展的多样化,光伏电站的建设方式形成多样化格局,从理论层面上和实践探索来看,光伏与农业的结合,被视为前景广阔的产业融合,从光伏到农业,从发电量到农产品,跨界结合,资源达到综合利用,其高效性以及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被看好。同时,农光互补对于我国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,也被看作是光伏产业突出产业困境的有效措施。